2022年6月24日星期五

港立法會網刪「殖民地」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 香港立法會 | 主權移交 | 大紀元


港立法會網刪「殖民地」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人氣 380

【大紀元2022年06月24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理爾、張瑛瑜採訪報導)中共進一步清洗香港曾經作為「殖民地」的歷史。在更改教科書後,立法會網站原本記載立法會歷史的頁面,近日被發現描述香港為「英國的殖民地」的整個頁面遭刪去。日前在Facebook專頁提出發現事件的大埔區民主派區議員劉勇威稱,即使考慮到立法會的官方回應,亦佐證立法會官方起碼在主權移交24年以來,仍然承認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他認為現在社會充斥謊言,呼籲要時刻保持警覺,才能明辨是非,保存良知與公義。

就在當局審批的公民及社會科教科書表示「香港不是(曾經的)殖民地」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大埔區民主派議員劉勇威6月21日在Facebook專頁發文,截下立法會網頁介紹立法會歷史的頁面,上面顯示英治時期立法局的成立背景,「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首份憲法是由維多利亞女皇以英皇制誥形式頒布,名為香港殖民地憲章,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總督府公布。該憲章訂定成立立法局。」

劉勇威當時語帶反諷地批評趕去香港七一紀念慶典,不去開會的立法會議員及官員,在信口雌黃「擦鞋」說香港不是殖民地之前,要「先篡改立法會網頁歷史」,形容「現在真的很難看」。他又指,「發生過的事就是發生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是你講完是的事會變不是」。

翌日(22日)上午,上述的頁面經傳媒報導後遭刪去。現時介紹立法會歷史的說法,改為「1843年6月26日,維多利亞女皇在總督府公布《英皇制誥》的憲章。該憲章批准成立立法局」,並加上「香港由1997年7月1日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再解釋根據《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立法權,而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

劉勇威在Facebook上質疑以上文字刪去整行「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又將香港殖民地憲章模糊為「該憲章」,最後再加上一段香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的段落,反問「這行為說明了什麼?一件這麼小的事,也用這種赤裸裸方式,將官方文本篡改為合乎他們現在要求的東西。這不就是利用一點一滴的改動細節,意圖消去記憶,讓歷史湮沒的手段嗎?」

劉勇威向大紀元表示,自己出身歷史科系,故對於以往立法會官方歷史,展示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一事「有極深刻印象」。但今次並非刻意尋找,而是對於一堆官員、議員突然走出來,說一件與長年政府官方文牘展示的歷史相違背的說法,感到奇怪。所以他以立法會官方網頁的內容加以舉證,以證明政府一直以來的官方立場。

親共立法會議員屢搬聯合國決定 否認香港曾為殖民地

在殖民地年代獲港督委任成為立法局議員,後來成為特區立法會主席的全國人大前常委范徐麗泰,上週五(17日)在《環球時報》的訪問中,提及「中國從未放棄對香港的主權,也沒有承認過英國對香港統治的合法性」,又聲稱政府在教科書上的舉措是非常好的事情,「只有香港的教師和學生們都能正確認識歷史,才能避免類似『要求香港自決公投』的事件再次發生」,又稱是主權移交前或1972年,中共代表成功爭取聯合國把香港和澳門「從殖民地名單中刪除」。

另外,經民聯立法會議員、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梁美芬週一(20日)在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會議上,亦是用以上1972年聯合國的決定及《基本法》相關條文,揚言中共對香港是恢復行使主權,不是收回主權,認為「主權從來沒有丟失過」。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回應時,強調「香港以前不是殖民地,回歸之前都不是」,批評很多時是回歸前或坊間市民的理解有落差云云。

不過,歷史學家楊穎宇反駁以上就1972年聯合國決議的講法,指聯合國當年應中共的要求,將港澳從非自治領土名單剔除;但剔除只是終結兩地最終走向獨立的可能,不能改變其殖民地身分及與殖民地宗主國的關係。

他又引述當年中共代表黃華致聯合國的信函,稱「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所謂『殖民地』範疇」,當中作為外交辭令,客觀上肯定了香港「殖民地」的身分。

楊穎宇評論,1972年的中共還不夠膽赤裸裸地否定「殖民地」身分,只是用「不屬於通常範疇」含糊帶過。但「幾十年後,大國崛起了,外交辭令演變成篡改歷史。」

特區官方至少24年承認香港是英國殖民地

立法會祕書處指,已在今年1月全面更新立法會網站,但仍有可能透過網上搜尋器,搜索出已過時的舊網頁。劉勇威回應以上講法,指此事不能驗證該頁面是否「還未」被立法會刪去,抑或是「忽然」被刪去。

不過說法卻反而進一步佐證立法會所代表的官方立場,在截至去年12月31日為止的主權移交24年以來,仍是認為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的立場,反問:「否則為何相隔足足24年,仍有此一說法而且在官方的網頁上展示?這一點需要政府回應。」

翻查網頁頁面庫存網站「Web Archive」,講述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頁面在6月15日下午仍然存在於互聯網上,到22日的存檔,則已顯示立法會網站「找不到網頁」的頁面。

作為區議員,被問到在區議會層面能夠做到什麼,有無可能在區議會動議討論此事,劉勇威慨嘆現在的區議會「已經被政府閹割得七零八落」,指出現在區議會議政,必須是與本區事務有關,否則不能討論。例如他日前去信區議會要求討論港鐵公司「東鐵線全月通擴展至過海段」,也被區議會祕書處要求在題目上加上「便利大埔居民」,才當成與本區有關的議題,否則會當成全港性議題而不予討論。

劉勇威:誰在篡改劇情?籲時刻保持警覺

在該頁面消失後,劉勇威於Facebook專頁上發表題為「誰在篡改劇情?」的貼文,引述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話「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斥「威權政府運用官方書寫的權力,將往日公認的認知與事實,全盤否定」,意在「讓歷史湮沒與消亡」。

他又表示「現在的社會每天充斥著謊言,以為在歷史書上才看到的「指鹿為馬」,天天上演。面對每天一眾見風駛舵的奴才庸官睜著眼睛說瞎話,我們現在能做的,是不要覺得煩厭而對周遭發生的情事置之不理,或隨波逐流對接觸的資訊盲目盡信。我們要對存疑之事批判性思考,記錄事實,時刻保持警覺。這樣才能明辨是非,保存良知與公義。」

2018年起風波 政府大力推動更改用字

香港官方極力主張「香港不是殖民地」所引起的風波,始於2018年,教育局課本評審小組認為有送審教科書提到「中國收回香港」、「中國堅持收回香港主權」、「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內地」等句子為「措辭不恰當」,要求出版社修改。事件被傳媒報導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配合中共一貫論調,公開稱中國一直擁有香港主權,所以不涉及收回與否。

稍後,政府總部禮賓處網站亦將「主權移交」的字眼刪除。該句子在英文版網頁的用字,原為「Since the handov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on 1 July 1997」(自1997年7月1日主權移交以來),被改為「Since 1 July 1997」(自1997年7月1日)。中文版網頁則由「主權移交」,刪改為「1997年7月1日以來」。禮賓處當時稱,在修改網站內容時作出有關改動,是希望使網站更方便用家。發言人又稱,政府各政策局及部門,會確保正確制定網站內容。

責任編輯:連書華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6/24/n13766371.htm



香港是否殖民地爆爭議 彭定康:我確實存在 | 末代港督 | 民主自由 | 雨傘運動 | 大紀元


新書披露末代港督5年日記

香港是否殖民地爆爭議 彭定康:我確實存在

 人氣 1706

【大紀元2022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理爾、林一山綜合報導)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6月20日在其新書發布會上,回應香港是否曾經是殖民地的爭議。他說:「作為香港的最後一任總督,我確實存在,我不是想像中的人物。」日前有傳媒發現多本經送審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教科書,全部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引起了社會熱議。歷史學者楊穎宇發文指,「香港不是殖民地」是百分之百篡改歷史。

末代港督彭定康:我確實存在

今年6月20日,香港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香港日記》(The Hong Kong Diaries)新書發布會上,談及公社科教科書中「香港不是殖民地」的說法。彭定康指出,中共沒有說香港是殖民地,而稱其為被占領土,「這有點像一個烏龍球,你必須問自己是誰占領了它」。

他還說道:「我很高興能夠證明,作為香港的最後一任總督,我確實存在,我不是想像中的人物。」

彭定康在新書發布會上憶述,《中英聯合聲明》在1985年提交聯合國登記,聲明提及的「一國兩制」原則,本應保證香港有「高度自治」、原有生活方式、自由和法治。雖然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的前10年,沒有出現太嚴重的問題,但之後就開始走下坡。

他認為部分原因是,中共對香港所代表的「自由和香港公民意識」感到害怕,而這些意識對所有人都很重要。他相信香港是一個偉大的城市,並希望它能重歸偉大。

彭定康在1992至1997年出任最後一位香港總督。他在1944年出生,1965年畢業於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主修現代歷史。

他在1966年加入保守黨,並在1979年在巴斯(Bath)選區首次當選國會議員。1983年國會大選後,他獲委任為北愛爾蘭政務次官;1985年,他出任教育及科學部長;1986年,被調到外交部出任海外發展部長。1989年7月,彭定康首次晉身內閣,出任環境大臣。

1992年7月9日,彭定康開始出任第28任香港總督,他與以往的港督不同,本身沒有涉及中國和英國殖民地事務的經驗。他在上任不久,推動1995年政改方案加快香港民主步伐,卻被時任中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斥責是「千古罪人」。

最終,彭定康的政改方案獲立法局通過,但中共終止「直通車」,不讓1995年當選的立法局議員過渡到1997後的立法會,另組「臨時立法會」。

近年多次聲援港人追求民主

近年,彭定康多次公開聲援港人追求民主自由。2014年11月雨傘運動期間,彭定康在牛津中國論壇演講時,讚賞香港占領行動參與者,表現出的尊嚴和認真令人印象深刻;又寄語習近平不要讓香港一整代年輕人感到心死。

2017年,彭定康訪港,在一個午餐會演講時,讚賞雨傘運動學運領袖及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寄語當時在囚的黃之鋒及即將入獄的學運領袖,要堅守信念和香港身分認同,爭取民主和法治,堅持「一國兩制」。

2020年5月《港區國安法》生效前,彭定康與近200位全球政治人物發表聯合聲明,批評《國安法》衝擊香港自治、法治與基本自由。

隨後,彭定康加入關注香港人權狀況的英國非政府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成為贊助人,經常發言支持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亦在上議院多次促請英國政府支援BNO港人。

教科書稱「香港不是殖民地」

日前有傳媒發現多本經送審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教科書,全部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引起了社會激烈討論。

香港政府自2009年開始推行「通識教育科」,但近年被親共人士抹黑為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元凶。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政府決定整頓通識科。2021/22學年,由中四級起,以公社科取代通識科。經評審的中四及中五年級課本將於今年推出,供學校於2022/23學年選用。

《明報》今年6月報導,來自三個出版社的四本經送審公社科課本,全部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有教科書解釋,雖然英國按「殖民地」模式管治香港,但清朝以後的中國政府均不承認不平等條約,亦從未放棄香港主權;又有教科書稱「中國一直擁有香港的主權,英國只是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因此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

6月20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梁美芬在立法會上揚言,「香港在回歸前不是殖民地」不是一個新說法,因為1972年聯合國決議很清楚已經將澳門和香港剔出殖民地名單;《基本法》第一條和序言列明「國家恢復行使主權」,主權從來沒有丟失。

另外,民建聯黨員、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在會議上宣稱,香港在「回歸」之前都不是殖民地,批評市民理解有落差。

公社科教課書甚至指,中國1972年要求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把港、澳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獲大會以大比數通過,強調香港非殖民地。

政府網站使用「殖民地」字眼


6月21日,大埔區議員劉勇威在Facebook發文指,立法會網站關於「立法會歷史」的介紹,寫著「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首份憲法是由維多利亞女王以英王制誥形式頒布,名為香港殖民地憲章,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總督府公布。」

大紀元記者發現,雖然現時立法會網站已經刪除相關網頁,但透過備份網站「Wayback Machine」,仍然能夠看到相關網站和「殖民地」字眼。

大紀元記者再翻查其它政府網站,發現審計署網站關於審計署歷史的網頁上,仍使用「殖民地」字眼,例如「早年的殖民地年代」、「一八四四年,謝利先生獲委任為首位審計署署長,在香港本土執行工作,並向英國當時的殖民地帳目核數局局長匯報」、「由一八六七年起,殖民地的帳目由當地政府負責審計」等。

另外,渠務署網站關於渠務署歷史的網頁上,亦寫著「1841年英國占領香港島時,小島不僅沒有現代化建築,道路及排水系統等現代基建也幾近於無,英國隨即制訂多項計劃在這新殖民地興建房屋」、「總督構思的殖民地布局與陸軍部的規劃大相逕庭」等字句。

楊穎宇:「香港不是殖民地」百分之百篡改歷史

歷史學者楊穎宇最近在「時代公民教育平台」發文指,中共在1971年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後,便於1972年要求將香港和澳門兩地剔除出「非自治領名單」,以確保兩地不會走上獨立。而中共代表黃華在遞交聯合國的信件中,並不是說「港澳不是殖民地」,而是說「並非一般意義的殖民地」。

他分析,中共就算在聯合國文件中,亦承認了港澳的殖民地地位。二戰後,由於非殖化運動興起,殖民地在聯合國監督下可以最終走向獨立,所以中共一直擔心能否與港澳最終統一。

大紀元記者翻查聯合國網站,發現2020年5月的一篇新聞稿,仍以「former British colony」(前英國殖民地)來形容香港。

楊穎宇認為,「香港不是殖民地」是百分之百篡改歷史。1843年,即《南京條約》簽署後一年,中英兩國在香港交換條約文本,隨即港督砵甸乍(Henry Pottinger)宣讀《殖民地憲章》,當中規定香港的全稱為「The Colony of Hongkong」。香港不單是殖民地,「殖民地」一詞更是香港官方名稱的一部分。另外,香港政府在1999年通過《法律適應化修改草案》,一次過將所有法例中的「殖民地」改成「香港」。

他又提到,早於1998年香港政府制訂的《修訂課本的基本原則》,已提醒教師須注意中國從未承認香港為「殖民地」。換言之,「篡改歷史」的要求已存在二十多年,只是到了《國安法》生效的今天才認真執行。

責任編輯:連書華#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6/23/n13765710.htm



2022年6月23日星期四

林鄭退休生活難:在京沒鐵關係 在港遭人恨 在英遭制裁 | 林鄭月娥 | 777 | 香港特首 |…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6/23/n13765995.htm



林鄭退休生活難:在京沒鐵關係 在港遭人恨 在英遭制裁

 人氣 1608

【大紀元2022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葉依帆綜合報導)「如今我很難出門。我沒有上過街,沒有去過購物中心,不能去髮廊,什麼也不能做,因為我的行蹤會在社群媒體上……被傳播出去,會有一大群……年輕人在等著我。」行將落任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曾如是說。

上面這段話摘錄自林鄭2020年8月底在一個閉門商業會議上的講話錄音,路透社當時取得了這個錄音。林鄭在講話中承認在《逃犯條例》(即民間俗稱的「送中條例」)修訂問題上犯下「不可原諒的巨大混亂」(unforgivable havoc),並請求在場人士的原諒,稱「如果可以選擇,我的第一件事會是辭職以及深切道歉」。

然而,即將在7月1日離開禮賓府的香港首位女特首,日前卻否認了「道歉」之說。

6月14日,林鄭月娥接受彭博社的專訪,在被問及是否會就任期間的任何事情向香港人道歉時,她斷然否認,並表示只會向自己的丈夫及兒子道歉。「因為他們作出犧牲,支持她服務香港人,將香港建設成為國家的一部分」。此刻她在面對記者作答時,不知是否還記得自己當年的那翻肺腑之言。

林鄭月娥於1980年8月加入港英政府成為政務主任(AO),最初在西貢區政務處做助理專員。1981年獲政府保送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在英國期間結識了她的丈夫數學高材生林兆波。

1984年,鄭與林兆波在香港結婚,婚後生下兩子林節思(Jeremy Lam)和林約希(Josh Lam),一家人均持有英國國籍,直至2007年林鄭擔任發展局局長後放棄個人的英國國籍。


2017年,林鄭競逐香港行政長官選舉,在小圈子選舉中以「777」票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成為香港首位女性行政長官,由於林鄭民望過低,而且是在中共大力支持下才當選的行政長官,因此被人戲稱作「777」(數字7在廣東話中含有詛咒意味),另外她在參選期間也曾表示要延續民望同樣低的香港前特首梁振英的施政,因而又被稱作「梁振英2.0」。

林鄭在參選期間的選舉論壇上曾經面對700萬香港人稱,「如果香港人的主流意見令到我無辦法再擔任行政長官,我是會辭職。」

2019年5月在中共當局授意下,林鄭強推《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激發極大民憤。6月9日,香港逾103萬人上街抗議。自此,香港出現了令世人矚目的「爭民主、要自由」的反送中運動。

然而,在今年6月9日立法會最後一次答問會上林鄭卻說,「過去5年無一刻後悔接受特首任命,也無一刻想過辭職」,「自己已交出一張無愧於自己的成績表,為自己42年公務生涯劃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受美制裁 林鄭日子不好過

2020年6月30日,中共全國人大在港強推《港區國安法》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美國政府遂於8月對11名損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施加一系列制裁,林鄭月娥首當其衝成為香港首位被制裁的首長。

2020年11月,林鄭在接受香港「有線新聞台」(i-CABLE News Channel)專訪時透露,自遭到美國制裁後,沒有銀行敢向她提供服務,她無法使用信用卡和行動支付,且由於沒有銀行戶頭,港府都只能用現金向她發放薪水,家中因而存有大量現金,在接下來搬離禮賓府時如何帶走和保存這大筆紙質現金林鄭將頭痛不已。

政經評論員利世民在接受大紀元《珍言真語》節目採訪時說:「我們就等待,看她(林鄭)往後的日子怎樣做人、怎麼生活。」


林鄭不敢去北京

林鄭月娥的丈夫林兆波(Prof Lam Siupor)曾移居北京,在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短期數學課程。林鄭的長子林節思,也於2016年4月加入了中國手機公司小米科技,出任營運經理,同樣在北京工作。按說林鄭卸任後應該去北京與家人團聚才對,但她卻表示「香港是我家」。

有紅二代披露,北京當局要贈送林鄭一套四合院,但她不敢前往居住。據說她也不想兒子和丈夫留在大陸被北京控制,寧可做「裸官」。

林鄭在香港也沒有置業。林鄭以前曾向政府申報英國劍橋有兩處房產,在蘇州有一處。但2014年9月申報時均已放售。據最近香港政府網站刊出的林鄭月娥個人利益登記冊顯示,林鄭目前僅有位於中國大陸中山市的一處住宅,該住宅為林鄭的丈夫擁有,用途為自住。

6月11日,林鄭在接受香港電台專訪時表示,卸任後會繼續在香港居住,並說「香港是我的家」,有空可去香港故宮博物館、聽粵曲、欣賞維港兩岸等。

利世民形容林鄭是中共眼中「有用的笨蛋」(useful fool),指她既不是中共黨員,又不是「自己友」(與中共關係並不密切)。他說,林鄭從讀大學開始就是「有用的笨蛋」,當時香港有一大批「大中華膠」(真誠支持中國統一的民族主義者),以為自己一股熱血、為民為國,為了偉大的民族復興事業,但最後的客觀效果卻是在支撐中共政權。

利世民說,當「有用的笨蛋」失去用處的時候,就只剩下「笨蛋」兩個字了。

時事評論員季達表示,林鄭只是忠實的執行中共下達的命令而已,卸任後她哪都去不了,只能留在香港。但留在香港,香港人也討厭她、恨她,所以林鄭面臨著一個非常艱難的處境,這就是幫共產黨付出的代價。

責任編輯:連書華

世界最大海上海鮮舫沉沒 被質疑涉政治動機 | 珍寶海鮮舫 | 香港黃金年代 | 香港命運 | 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6/23/n13766016.htm


世界最大海上海鮮舫沉沒 被質疑涉政治動機

 人氣 176
【大紀元2022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理爾、張瑛瑜綜合報導)有半世紀歷史、見證香港黃金年代珍寶海鮮舫沉沒於大海,有人認為是香港命運的縮影,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有學者認為,如果香港仍然有自由的傳媒、民選議員、公民社會組織,海鮮舫的命運或會不同,現時的海鮮舫結局,令人懷疑政府管治的價值觀及是否有意借他人之手,毀滅這艘具價值的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海鮮舫。

珍寶海鮮舫自1970年代開業以來,成為遊客熱門景點,曾接待英女王、美國總統卡特、好萊塢影帝湯姆‧克魯斯等名人。她又見證了香港電影在國際揚威的鼎盛時代,李小龍主演的《龍爭虎鬥》、《無間道2》與周星馳主演的《食神》等都曾經在這裡取景。經過一時風光,最後卻葬身南海千米海底。事件引來多間西方傳媒報導,多與香港近年的繁榮走下坡相提並論。

周星馳主演的《食神》曾經在珍寶海鮮舫取景拍攝。(電影畫面截圖)
《無間道2》在珍寶海鮮舫取景拍攝。(電影畫面截圖)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提到,「清零」政策下遊客絕跡、市民受制於社交距離措施,珍寶海鮮舫因此停業。報導亦講及許多網民感嘆,香港公民社會崩潰令拯救珍寶海鮮舫的努力缺乏生氣,亦提到《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社運人士和民主派議員要不入獄,要不逃離香港。

政府任由珍寶海鮮舫自生自滅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黃偉國分析,《港區國安法》的霸道和凌駕性,令任何揭露政府醜聞和行政失當,都被視為煽惑或煽動仇恨,自由的傳媒、民選議員、公民社會組織,在今次事件中皆未能如以往般發揮作用。「2019年之前,我很相信這3個部分發揮的效力和效用,無可能令珍寶海鮮舫落得如此悲慘的收場。」

他提到,以往公民社會會倡議宣傳、組織動員市民,透過簽名聯署、示威遊行等去推動一些議題,另外立法會中的民選議員亦會透過質詢官員,政府即要公開交代,加上有監察力的傳媒報導,亦可揭示例如海鮮舫經營、政府處理失當卸責等問題,不致令珍寶海鮮舫自生自滅。

黃偉國認為,珍寶海鮮舫不是「普通爛船」,具有殖民時代、電影流行文化的文化歷史意涵,政府應該作為中間人尋找適合的模式經營,而非「拋給海洋公園自生自滅」。他反問到海洋公園都虧本,「是否拆了它就算呢?」但海洋公園則獲政府撥款繼續營運。他認為現時海鮮舫的結局,令人懷疑政府管治的價值觀及是否有意借他人之手,毀滅具價值的珍寶海鮮舫,政府要負上責任。

查以往由民間成功推動的保育,有1937年建成的大宅景賢里。長春社2004年已提出保留此座糅合中西建築特色的大宅作古蹟,但業主向港府提出保留建築物的要求不得要領,最後景賢里2007年易手後,遭新業主安排拆除琉璃瓦頂及表面裝飾、花園石雕等,令古宅失去原貌,引來輿論譁然。政府後來介入,最終宣布其為法定古蹟,並修復景賢里展開保育。但是,珍寶海鮮舫的遭遇截然不同。

公民社會崩潰 抗疫「清零」遊客絕跡

2019年香港經歷社會動盪,2020年開始又遭遇疫情打擊,珍寶海鮮舫於2020年3月停業。特首林鄭月娥於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推出「躍動港島南」,並提到珍寶海鮮舫業主,同意無償捐贈海鮮舫予海洋公園。

政府一度計劃推動海洋公園和非政府機構協作,以非牟利方式重新活化海鮮舫。惟海洋公園於去年底正式通知,未能找到合適的第三方機構營運,不能落實捐贈計劃。

特首林鄭月娥拒絕使用公共資金來拯救這間私營企業,稱沒有必要「強行通過一個不可行的計劃」。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曾在珍寶海鮮舫捐贈計劃告吹時,質疑由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宣布落實的計劃,「竟如此兒戲便突然間消失」。他建議政府應首先特別考慮海鮮舫的各項牌照要求,如果海鮮舫暫仍未有營運方向,應對其海事牌照做特別安排,讓其在原位擺放。政府亦應介入、甚至物色適合的法定機構暫時接手海鮮舫,應付其日常的保養開支,並建議政府撥出資源負責海鮮舫的日常保養維修,吸引不同機構團體的各種保育方案。

羅當時又稱非常擔心作為香港仔避風塘標誌的珍寶海鮮舫,步其「姊妹船」「海角皇宮」後塵,離港後一去不返,豈料一語成讖。以上建議全不獲政府理會,珍寶海鮮舫最後在6月14日被拖離香港,5日後沉沒。

保育方案未能落實 集團神祕處理

其所屬的香港仔飲食集團,即使面對傳媒在海鮮舫沉沒後的查詢,都一直沒有公布其前往目的地。直至21日晚,即集團聲稱海鮮舫沉沒後兩日,海事處方首度證實,珍寶海鮮舫原定目的地是柬埔寨。

海鮮舫行蹤神祕,加上集團單方面種種解釋,引來市民認為事件可疑及陰謀論推測,指沉沒事件或是一早安排好,包括「公海棄船零成本!真絕!」「船主想沉了更好,不用又付維修費、泊位費、食肆牌費」,形容事件是「騙保險」。

珍寶海鮮舫自2020年3月停業,香港仔飲食集團每年仍要耗資平均數百萬元檢查、維修和保養,以滿足其牌照及其它要求。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對公司及其股東而言是沉重的財政負擔。

《信報》刊稿:海鮮舫為殖民象徵 建議鑿沉


作為知名地標,珍寶海鮮舫以華麗的中國宮廷設計吸引遊客,反映香港中西交流的殖民地面貌;但是卻有人演繹為與現時提倡的「中華民族自豪感」不符。

在珍寶海鮮舫拖離香港前4日,《信報》在6月10日刊登署名「松花芥子」、題為「珍寶沉歸底」的文章,反對保育珍寶海鮮舫,指海鮮舫是「殖民地的時代象徵」,展示西方對中國刻板的偏見,批評海鮮舫是「庸俗而堆砌的華麗建築,獵奇式的東方韻味。(顧客)坐在這樣一艘原來只有王家貴族才能享乘的畫舫裡,西方人那種文化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又稱「緬懷殖民地的風光,與我們這個強調中華民族自豪感和國民身分認同的時代格格不入。」

最後此人更引述「有朋友建議」的「另類保育」方法,指要將海鮮舫拉到深水處鑿沉,「既讓它成為水下魚族的棲身地,也成為一個供潛水員尋幽探祕的沉船寶地」。


時事評論員黃世澤亦懷疑沉沒事件「動機不良」,海鮮舫某程度為殖民地記憶,背後涉及政治考慮要「毀滅記憶」。

香港黃金年代的見證

海鮮舫的前身,是水上人開設的「歌堂躉」水上酒家,初期主要做漁民生意,後來岸上的人亦光顧,慢慢發展為海鮮舫,早期香港仔避風塘的大型海鮮舫,可數1950年代建成的太白海鮮舫。

1970年,擁有太白海鮮舫的王老吉集資籌建珍寶海鮮舫。但當1971年初完成船身工程後,同年9月拖往香港仔深灣下錨停泊並粉飾,卻不幸在開業前6日因裝修物料易燃,發生四級大火。海鮮舫嚴重焚毀,造成34死42傷。

澳門「賭王」何鴻燊和香港富商鄭裕彤翌年合資買下珍寶海鮮舫業權,並斥資3,000萬元合資興建新船,珍寶海鮮舫終於1976年10月開業。

海鮮舫仿照中國宮廷設計,僅中國傳統手工藝飾物及壁畫就花費600萬港元,當中皇帝龍椅更以兩年才完工,及後成為眾多旅客到訪香港的重要景點,亦具有觀賞和保育價值。有說海鮮舫剛開業後,每日即做幾十萬元生意,第一年已經回本。

珍寶海鮮舫的成功,使其在1980年代先後收購鄰近的太白和海角皇宮海鮮舫,合併成「珍寶王國」。但「海角皇宮」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於1999年被出售後運往菲律賓,及後在2011年運往山東青島。太白海鮮舫現仍然停業,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等候投資者接手。

責任編輯:連書華#

Israeli F-35 bombs Syria to force Putin!Is Trump a game of chess to put ...

Israeli F-35 bombs Syria to force Putin!Is Trump a game of chess to put ...  【全球新局勢】以色列F-35狂轟敘利亞「稱霸中東」成功逼得普丁灰頭土臉!?「施壓中俄」全是川普一盤棋...中共想鬥還是太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