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披露末代港督5年日記

香港是否殖民地爆爭議 彭定康:我確實存在

 人氣 1706

【大紀元2022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理爾、林一山綜合報導)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6月20日在其新書發布會上,回應香港是否曾經是殖民地的爭議。他說:「作為香港的最後一任總督,我確實存在,我不是想像中的人物。」日前有傳媒發現多本經送審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教科書,全部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引起了社會熱議。歷史學者楊穎宇發文指,「香港不是殖民地」是百分之百篡改歷史。

末代港督彭定康:我確實存在

今年6月20日,香港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香港日記》(The Hong Kong Diaries)新書發布會上,談及公社科教科書中「香港不是殖民地」的說法。彭定康指出,中共沒有說香港是殖民地,而稱其為被占領土,「這有點像一個烏龍球,你必須問自己是誰占領了它」。

他還說道:「我很高興能夠證明,作為香港的最後一任總督,我確實存在,我不是想像中的人物。」

彭定康在新書發布會上憶述,《中英聯合聲明》在1985年提交聯合國登記,聲明提及的「一國兩制」原則,本應保證香港有「高度自治」、原有生活方式、自由和法治。雖然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的前10年,沒有出現太嚴重的問題,但之後就開始走下坡。

他認為部分原因是,中共對香港所代表的「自由和香港公民意識」感到害怕,而這些意識對所有人都很重要。他相信香港是一個偉大的城市,並希望它能重歸偉大。

彭定康在1992至1997年出任最後一位香港總督。他在1944年出生,1965年畢業於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主修現代歷史。

他在1966年加入保守黨,並在1979年在巴斯(Bath)選區首次當選國會議員。1983年國會大選後,他獲委任為北愛爾蘭政務次官;1985年,他出任教育及科學部長;1986年,被調到外交部出任海外發展部長。1989年7月,彭定康首次晉身內閣,出任環境大臣。

1992年7月9日,彭定康開始出任第28任香港總督,他與以往的港督不同,本身沒有涉及中國和英國殖民地事務的經驗。他在上任不久,推動1995年政改方案加快香港民主步伐,卻被時任中共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斥責是「千古罪人」。

最終,彭定康的政改方案獲立法局通過,但中共終止「直通車」,不讓1995年當選的立法局議員過渡到1997後的立法會,另組「臨時立法會」。

近年多次聲援港人追求民主

近年,彭定康多次公開聲援港人追求民主自由。2014年11月雨傘運動期間,彭定康在牛津中國論壇演講時,讚賞香港占領行動參與者,表現出的尊嚴和認真令人印象深刻;又寄語習近平不要讓香港一整代年輕人感到心死。

2017年,彭定康訪港,在一個午餐會演講時,讚賞雨傘運動學運領袖及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寄語當時在囚的黃之鋒及即將入獄的學運領袖,要堅守信念和香港身分認同,爭取民主和法治,堅持「一國兩制」。

2020年5月《港區國安法》生效前,彭定康與近200位全球政治人物發表聯合聲明,批評《國安法》衝擊香港自治、法治與基本自由。

隨後,彭定康加入關注香港人權狀況的英國非政府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成為贊助人,經常發言支持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亦在上議院多次促請英國政府支援BNO港人。

教科書稱「香港不是殖民地」

日前有傳媒發現多本經送審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教科書,全部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引起了社會激烈討論。

香港政府自2009年開始推行「通識教育科」,但近年被親共人士抹黑為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元凶。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政府決定整頓通識科。2021/22學年,由中四級起,以公社科取代通識科。經評審的中四及中五年級課本將於今年推出,供學校於2022/23學年選用。

《明報》今年6月報導,來自三個出版社的四本經送審公社科課本,全部明確表示「香港不是殖民地」。有教科書解釋,雖然英國按「殖民地」模式管治香港,但清朝以後的中國政府均不承認不平等條約,亦從未放棄香港主權;又有教科書稱「中國一直擁有香港的主權,英國只是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因此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

6月20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梁美芬在立法會上揚言,「香港在回歸前不是殖民地」不是一個新說法,因為1972年聯合國決議很清楚已經將澳門和香港剔出殖民地名單;《基本法》第一條和序言列明「國家恢復行使主權」,主權從來沒有丟失。

另外,民建聯黨員、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在會議上宣稱,香港在「回歸」之前都不是殖民地,批評市民理解有落差。

公社科教課書甚至指,中國1972年要求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把港、澳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獲大會以大比數通過,強調香港非殖民地。

政府網站使用「殖民地」字眼


6月21日,大埔區議員劉勇威在Facebook發文指,立法會網站關於「立法會歷史」的介紹,寫著「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首份憲法是由維多利亞女王以英王制誥形式頒布,名為香港殖民地憲章,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總督府公布。」

大紀元記者發現,雖然現時立法會網站已經刪除相關網頁,但透過備份網站「Wayback Machine」,仍然能夠看到相關網站和「殖民地」字眼。

大紀元記者再翻查其它政府網站,發現審計署網站關於審計署歷史的網頁上,仍使用「殖民地」字眼,例如「早年的殖民地年代」、「一八四四年,謝利先生獲委任為首位審計署署長,在香港本土執行工作,並向英國當時的殖民地帳目核數局局長匯報」、「由一八六七年起,殖民地的帳目由當地政府負責審計」等。

另外,渠務署網站關於渠務署歷史的網頁上,亦寫著「1841年英國占領香港島時,小島不僅沒有現代化建築,道路及排水系統等現代基建也幾近於無,英國隨即制訂多項計劃在這新殖民地興建房屋」、「總督構思的殖民地布局與陸軍部的規劃大相逕庭」等字句。

楊穎宇:「香港不是殖民地」百分之百篡改歷史

歷史學者楊穎宇最近在「時代公民教育平台」發文指,中共在1971年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後,便於1972年要求將香港和澳門兩地剔除出「非自治領名單」,以確保兩地不會走上獨立。而中共代表黃華在遞交聯合國的信件中,並不是說「港澳不是殖民地」,而是說「並非一般意義的殖民地」。

他分析,中共就算在聯合國文件中,亦承認了港澳的殖民地地位。二戰後,由於非殖化運動興起,殖民地在聯合國監督下可以最終走向獨立,所以中共一直擔心能否與港澳最終統一。

大紀元記者翻查聯合國網站,發現2020年5月的一篇新聞稿,仍以「former British colony」(前英國殖民地)來形容香港。

楊穎宇認為,「香港不是殖民地」是百分之百篡改歷史。1843年,即《南京條約》簽署後一年,中英兩國在香港交換條約文本,隨即港督砵甸乍(Henry Pottinger)宣讀《殖民地憲章》,當中規定香港的全稱為「The Colony of Hongkong」。香港不單是殖民地,「殖民地」一詞更是香港官方名稱的一部分。另外,香港政府在1999年通過《法律適應化修改草案》,一次過將所有法例中的「殖民地」改成「香港」。

他又提到,早於1998年香港政府制訂的《修訂課本的基本原則》,已提醒教師須注意中國從未承認香港為「殖民地」。換言之,「篡改歷史」的要求已存在二十多年,只是到了《國安法》生效的今天才認真執行。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