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海上海鮮舫沉沒 被質疑涉政治動機

 人氣 176
【大紀元2022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理爾、張瑛瑜綜合報導)有半世紀歷史、見證香港黃金年代珍寶海鮮舫沉沒於大海,有人認為是香港命運的縮影,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有學者認為,如果香港仍然有自由的傳媒、民選議員、公民社會組織,海鮮舫的命運或會不同,現時的海鮮舫結局,令人懷疑政府管治的價值觀及是否有意借他人之手,毀滅這艘具價值的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海鮮舫。

珍寶海鮮舫自1970年代開業以來,成為遊客熱門景點,曾接待英女王、美國總統卡特、好萊塢影帝湯姆‧克魯斯等名人。她又見證了香港電影在國際揚威的鼎盛時代,李小龍主演的《龍爭虎鬥》、《無間道2》與周星馳主演的《食神》等都曾經在這裡取景。經過一時風光,最後卻葬身南海千米海底。事件引來多間西方傳媒報導,多與香港近年的繁榮走下坡相提並論。

周星馳主演的《食神》曾經在珍寶海鮮舫取景拍攝。(電影畫面截圖)
《無間道2》在珍寶海鮮舫取景拍攝。(電影畫面截圖)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提到,「清零」政策下遊客絕跡、市民受制於社交距離措施,珍寶海鮮舫因此停業。報導亦講及許多網民感嘆,香港公民社會崩潰令拯救珍寶海鮮舫的努力缺乏生氣,亦提到《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社運人士和民主派議員要不入獄,要不逃離香港。

政府任由珍寶海鮮舫自生自滅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黃偉國分析,《港區國安法》的霸道和凌駕性,令任何揭露政府醜聞和行政失當,都被視為煽惑或煽動仇恨,自由的傳媒、民選議員、公民社會組織,在今次事件中皆未能如以往般發揮作用。「2019年之前,我很相信這3個部分發揮的效力和效用,無可能令珍寶海鮮舫落得如此悲慘的收場。」

他提到,以往公民社會會倡議宣傳、組織動員市民,透過簽名聯署、示威遊行等去推動一些議題,另外立法會中的民選議員亦會透過質詢官員,政府即要公開交代,加上有監察力的傳媒報導,亦可揭示例如海鮮舫經營、政府處理失當卸責等問題,不致令珍寶海鮮舫自生自滅。

黃偉國認為,珍寶海鮮舫不是「普通爛船」,具有殖民時代、電影流行文化的文化歷史意涵,政府應該作為中間人尋找適合的模式經營,而非「拋給海洋公園自生自滅」。他反問到海洋公園都虧本,「是否拆了它就算呢?」但海洋公園則獲政府撥款繼續營運。他認為現時海鮮舫的結局,令人懷疑政府管治的價值觀及是否有意借他人之手,毀滅具價值的珍寶海鮮舫,政府要負上責任。

查以往由民間成功推動的保育,有1937年建成的大宅景賢里。長春社2004年已提出保留此座糅合中西建築特色的大宅作古蹟,但業主向港府提出保留建築物的要求不得要領,最後景賢里2007年易手後,遭新業主安排拆除琉璃瓦頂及表面裝飾、花園石雕等,令古宅失去原貌,引來輿論譁然。政府後來介入,最終宣布其為法定古蹟,並修復景賢里展開保育。但是,珍寶海鮮舫的遭遇截然不同。

公民社會崩潰 抗疫「清零」遊客絕跡

2019年香港經歷社會動盪,2020年開始又遭遇疫情打擊,珍寶海鮮舫於2020年3月停業。特首林鄭月娥於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推出「躍動港島南」,並提到珍寶海鮮舫業主,同意無償捐贈海鮮舫予海洋公園。

政府一度計劃推動海洋公園和非政府機構協作,以非牟利方式重新活化海鮮舫。惟海洋公園於去年底正式通知,未能找到合適的第三方機構營運,不能落實捐贈計劃。

特首林鄭月娥拒絕使用公共資金來拯救這間私營企業,稱沒有必要「強行通過一個不可行的計劃」。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曾在珍寶海鮮舫捐贈計劃告吹時,質疑由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宣布落實的計劃,「竟如此兒戲便突然間消失」。他建議政府應首先特別考慮海鮮舫的各項牌照要求,如果海鮮舫暫仍未有營運方向,應對其海事牌照做特別安排,讓其在原位擺放。政府亦應介入、甚至物色適合的法定機構暫時接手海鮮舫,應付其日常的保養開支,並建議政府撥出資源負責海鮮舫的日常保養維修,吸引不同機構團體的各種保育方案。

羅當時又稱非常擔心作為香港仔避風塘標誌的珍寶海鮮舫,步其「姊妹船」「海角皇宮」後塵,離港後一去不返,豈料一語成讖。以上建議全不獲政府理會,珍寶海鮮舫最後在6月14日被拖離香港,5日後沉沒。

保育方案未能落實 集團神祕處理

其所屬的香港仔飲食集團,即使面對傳媒在海鮮舫沉沒後的查詢,都一直沒有公布其前往目的地。直至21日晚,即集團聲稱海鮮舫沉沒後兩日,海事處方首度證實,珍寶海鮮舫原定目的地是柬埔寨。

海鮮舫行蹤神祕,加上集團單方面種種解釋,引來市民認為事件可疑及陰謀論推測,指沉沒事件或是一早安排好,包括「公海棄船零成本!真絕!」「船主想沉了更好,不用又付維修費、泊位費、食肆牌費」,形容事件是「騙保險」。

珍寶海鮮舫自2020年3月停業,香港仔飲食集團每年仍要耗資平均數百萬元檢查、維修和保養,以滿足其牌照及其它要求。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對公司及其股東而言是沉重的財政負擔。

《信報》刊稿:海鮮舫為殖民象徵 建議鑿沉


作為知名地標,珍寶海鮮舫以華麗的中國宮廷設計吸引遊客,反映香港中西交流的殖民地面貌;但是卻有人演繹為與現時提倡的「中華民族自豪感」不符。

在珍寶海鮮舫拖離香港前4日,《信報》在6月10日刊登署名「松花芥子」、題為「珍寶沉歸底」的文章,反對保育珍寶海鮮舫,指海鮮舫是「殖民地的時代象徵」,展示西方對中國刻板的偏見,批評海鮮舫是「庸俗而堆砌的華麗建築,獵奇式的東方韻味。(顧客)坐在這樣一艘原來只有王家貴族才能享乘的畫舫裡,西方人那種文化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又稱「緬懷殖民地的風光,與我們這個強調中華民族自豪感和國民身分認同的時代格格不入。」

最後此人更引述「有朋友建議」的「另類保育」方法,指要將海鮮舫拉到深水處鑿沉,「既讓它成為水下魚族的棲身地,也成為一個供潛水員尋幽探祕的沉船寶地」。


時事評論員黃世澤亦懷疑沉沒事件「動機不良」,海鮮舫某程度為殖民地記憶,背後涉及政治考慮要「毀滅記憶」。

香港黃金年代的見證

海鮮舫的前身,是水上人開設的「歌堂躉」水上酒家,初期主要做漁民生意,後來岸上的人亦光顧,慢慢發展為海鮮舫,早期香港仔避風塘的大型海鮮舫,可數1950年代建成的太白海鮮舫。

1970年,擁有太白海鮮舫的王老吉集資籌建珍寶海鮮舫。但當1971年初完成船身工程後,同年9月拖往香港仔深灣下錨停泊並粉飾,卻不幸在開業前6日因裝修物料易燃,發生四級大火。海鮮舫嚴重焚毀,造成34死42傷。

澳門「賭王」何鴻燊和香港富商鄭裕彤翌年合資買下珍寶海鮮舫業權,並斥資3,000萬元合資興建新船,珍寶海鮮舫終於1976年10月開業。

海鮮舫仿照中國宮廷設計,僅中國傳統手工藝飾物及壁畫就花費600萬港元,當中皇帝龍椅更以兩年才完工,及後成為眾多旅客到訪香港的重要景點,亦具有觀賞和保育價值。有說海鮮舫剛開業後,每日即做幾十萬元生意,第一年已經回本。

珍寶海鮮舫的成功,使其在1980年代先後收購鄰近的太白和海角皇宮海鮮舫,合併成「珍寶王國」。但「海角皇宮」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於1999年被出售後運往菲律賓,及後在2011年運往山東青島。太白海鮮舫現仍然停業,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等候投資者接手。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