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香港文明的地標傾覆南海 東方之珠黯然失光

【大紀元2022年06月28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葉依帆綜合報導)一位叫貝絲的客人在澳門賭場感染上混合了蝙蝠和豬的原始病毒,並最終使她成為「零號病人」,這是於2011年上映的美國大片《世紀戰疫》(Contagion,又譯作《傳染病》)中的場景,該影片講述了一種類似SARS的瘟疫迅速爆發後造成社會秩序喪失,最終需引進疫苗以阻止其傳播的故事。影片中的澳門賭場的場景則取景於香港著名的海上餐廳珍寶海鮮舫

不知是巧合還是冥冥中自有定數,11年後的今天,這個曾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香港盛極一時、猶如海上明珠的「世界最大海上食府」卻因為遭遇世紀病毒疫情的重創而黯然離港。

承載香港人近半個世紀殖民地歷史的珍寶海鮮舫,自2020年3月因疫情停業以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經營者承接,因牌照到期,最終於6月14日駛離香港前往柬埔寨停泊和修整。6月18日晚驚傳在南海西沙群島附近水域遭遇惡劣天氣而傾覆,引發各界猜測以為她已「魂斷南海」,但據香港海事處6月23日晚收到珍寶海鮮舫船東提交的報告,指海鮮舫與遠洋拖船「JAEWON 9」仍在西沙群島海域的水面,目前狀況不明。

珍寶海鮮舫——東西方文化相交的香港地標

珍寶的離開是香港的悲哀。「每個著名的旅遊城市都有一個代表性的地標,也就是城市的象徵,香港則是以海鮮舫作為其地標或者是城市符號的象徵。」香港前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時事評論員劉細良在他的Youtube節目中如是說。

他說:「當局試圖抹滅香港人殖民地歲月的這段歷史,也可以說是香港人抹滅了自己的歷史導致珍寶的沉沒。」

1840年,英國對清政府宣戰,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兩年後清政府戰敗,將香港租賃給英國,從此開啟香港英國殖民地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紡織業、製衣業、塑膠業為基礎的香港經濟迅速起飛,躋身新興工業化地區的行列,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80年代起,香港出現二戰後第二次經濟轉型,發展動力逐漸由製造業轉移到以金融業為核心的服務行業,香港在亞洲乃至全球逐步確立起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地位。同時還成了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

「她既承載著東方的傳統文化,同時又受到西方文明的青睞,因而獲得了東方之珠的美譽。」劉細良在他的頻道中這樣描述香港。

劉細良還表示,如同美國的自由女神像、英國的大笨鐘和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珍寶海鮮舫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東西方文化在此相遇」(East meets West)的地標式海上建築。

「因此海鮮舫在西方人眼中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殖民地歲月的記憶,也同時幫助香港在國際社會定位。」劉細良說。

英國外交使團曾這樣描述香港:「從船舶進出的便利和陸地環繞的地形看,這個港口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

移走海鮮舫與竄改教科書 抹煞香港殖民地歷史

劉細良認為,珍寶海鮮舫在南海的遭遇顯示當局沒有一個對時代記憶或某個符號象徵進行一個政策上的保育,「因而才會覺得這個海鮮舫是一個負擔,要趕緊解決放手」,「這背後體現出非常政治化」。

即將卸任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曾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活化珍寶海鮮舫這個歷史悠久的香港地標」作為施政中的一項。但今年5月底她突轉變口風,在會見傳媒時稱政府不會動用公帑對海鮮舫執行「保育」。

1997年7月1日英國和中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結束了英國對香港長達156年的殖民統治。不過,在最近香港準備推介的新版中學教科書中,在香港歷史部分則全盤否認了香港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這段歷史,中共聲稱香港和澳門只是被實施殖民管治,中國(共)從未放棄對兩地的主權。

「共產黨要洗腦、竄改歷史,大家就躺平不出聲,這是洗刷(抹去)殖民地運動的開始。」劉細良認為,中共當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取締《基本法》中賦予香港的自主權,並從此將自主權掌控到中共手中。

根據《基本法》,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並且還將保持自由港、單獨關稅地區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文化、旅遊等各個領域單獨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

劉細良認為,中共竄改教科書就是要讓每個香港人從靈魂深處否定英國殖民地的這段歷史,「這與從民國進入共產中國,每個知識分子要做自我否定如出一轍,這樣才可以將洗刷(抹煞)殖民地運動進行到底,這就是共產黨一貫手法,長遠部署,從文化歷史入手然後到政治,最後再擴展到群眾組織。」